明末以降鄱阳湖地区“水面权”之分化与转让——以“卖湖契”和“租湖字”为中心

Publisher: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E-ISSN: 1002-8587|volume|3|60-73

ISSN: 1002-8587

Source: 清史研究, Vol.volume, Iss.3, 2015-01, pp. : 60-73

Disclaimer: Any content in publications that violate the sovereignty, the constitution or regulations of the PRC is not accepted or approved by CNPIEC.

Previous Menu Next

Abstract

在产权形态上,“湖权”可分为“水面权”和“湖地权”。由于鄱阳湖是个典型的季节性湖泊,存在两个变动的物理“表面”。在“春泛渺水”时“湖权”主要表现为“水面权”,但是“冬干现洲”之后“水面权”与“湖地权”兼而有之。明末以降,鄱阳湖地区存在一个活跃的“水面权”交易市场。由于水面不能像土地一样进行空间上的物理分割,“水面权”的交易无法以面积为单位进行,只能以虚拟的“股”或“分”为单位进行转让。在清代,“水面权”的交易主要有一般租佃、永佃和杜卖三种形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永佃”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民间社会,而且“永佃”这种交易形式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只不过,这种“永佃”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而是受到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