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和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生活——1930年代北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身份建构(1930-1937)

Publisher: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E-ISSN: 1672-2221|volume|3|80-85

ISSN: 1672-2221

Source: 当代教育科学, Vol.volume, Iss.3, 2017-01, pp. : 80-85

Disclaimer: Any content in publications that violate the sovereignty, the constitution or regulations of the PRC is not accepted or approved by CNPIEC.

Previous Menu Next

Abstract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了一种关系性地思考特定历史时空中行动者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大学按照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以燕京大学这样的外国教会大学以及前身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物质生活洋化和现代化的“贵族化”大学;二是以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由本国政府资助、学生物质生活更为“平民化”的国立大学;三是中国学院、民国学院等物质条件不足、学生生活无序的普通私立大学及学院。在三类不同的大学之中,学生们凭借其衣食住等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相关的话语论述。塑造着自我及他者的形象和身份,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和北平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实状况。